京剧《沙家浜》的前身是沪剧《芦荡火种》。1963年,北京京剧团接受了改编沪剧《芦荡火种》的任务,创作组由汪曾祺、杨毓珉、肖甲、薛恩厚4人组成,汪曾祺作为主要执笔者,在改编过程中把功夫放在了剧本的文学性上。改编后的《芦荡火种》的京剧最初取名为《地下联络员》,由赵燕侠饰阿庆嫂,谭元寿饰郭建光。后经国家领导人审看,批准对外公演。剧名最后由毛泽东主席一锤定音,他幽默地说:“芦荡里都是水,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?再说,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……戏是好的,剧名可叫《沙家浜》,故事都发生在这里。”于是剧名定为《沙家浜》。
剧情: 抗日战争时期,沙家浜是常熟县的一个联络站。联络员阿庆嫂,以开茶馆为掩护。新四军一度撤离常熟时,留下十八个伤病员,由阿庆嫂严密保护。伪“忠义救国军”司令胡传葵和参谋长刁德一,率军进驻沙家浜,为日本侵略军搜捕伤病员。阿庆嫂利用曾救过胡传葵的命为由,巧与胡、刁周旋,最后利用胡传葵结婚之日,与新四军主力配合,将胡传葵、刁德一及日本驻军黑田等丑类,一网打尽,沙家浜又竖起了红旗。
北京京剧院 成立于1979年,其前身是以马连良、谭富英、张君秋、裘盛戎、赵燕侠为领衔主演的北京京剧团,和曾由梅、尚、程、荀四大名旦各自领导的流派剧团汇合而成的北京市京剧团。
建院以来,剧院相继上演各流派代表性剧目300余出,首演新创作剧目主要有《画龙点睛》、《司马迁》、《三打陶三春》、《北国情》、《拜相记》、《水龙吟》、《甲申祭》、《圣洁的心灵---孔繁森》、《黄荆树》、《梅花香韵》、《铸剑情仇记》、《风雨同仁堂》等。其中《画龙点睛》获文化部第一届文华大奖,《圣洁的心灵---孔繁森》获文化部新剧目奖,《拜相记》获全国青年团汇演优秀剧目奖,《黄荆树》获北京市首届金菊花奖,《风雨同仁堂》获第二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。
国家大剧院规定:1.2米以下的儿童(儿童项目除外)不允许进场,1.2米以上的儿童照章购票。